财商教育同行,防诈守护家园 ——经济与管理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jjx发布时间:2025-07-18浏览次数:10

七月的热浪挡不住青春的脚步,金融安全的种子正随学子的脚步播撒社区与公寓的每个角落。为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经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组建一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社区与老年公寓,开展了一系列金融知识普及与防止电信诈骗宣传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学子的社会责任。

7月1日-3日,团队深入龙湖春天等社区开展反诈宣传。为了让宣传内容更贴近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团队提前社区居委会调研沟通,制定了“分时段、分场景”的立体宣传方案和调查问卷。活动中,队员们以社区广场为起点,按居民活动轨迹逐步推进:清晨来到居民健身区,向晨练的老人讲解“免费领礼品”背后的推销陷阱与虚假理财的识别方法;上午转向儿童游乐区,给带孩子的家长们分析“教育类虚假投资”的风险;午后的凉亭是居民聚集的热点,队员们在此开展集中讲解,针对大家普遍提到的中奖电话、银行卡异常通知等问题,队员们一一拆解分析,中奖诈骗、冒充公检法的套路是啥,该怎么应对,用通俗易懂语言让居民们理解,讲解过程中,居民们主动提问互动,“如何核实对方身份”、“遇到问题又该联系哪个部门”……队员们一一耐心解答,让专业知识在交流中自然传递。

社区宣传结束后,队员们转向周边商铺,针对商户经营中的潜在风险开展专项宣传。同时,为商户发放“经营防诈手册”,协助将核心提示张贴在收银台等显眼位置,既方便商户随时查阅,也能提醒顾客注意防范。多位商户表示,这些提醒贴合实际经营需求,让大家对潜在风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7月6日,团队成员走进龙湖老年公寓,以易懂、实用为原则精心安排宣讲内容,为老人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课。


队员们首先为老人们讲解不同存款类型的特点,用“零钱罐(活期)”、“储蓄箱(定期)”等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把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讲解时还特意举了身边老人存钱的例子,帮大家分清不同存款的用法,避免因选错类型影响资金使用,也让老人们听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实。剖析诈骗案例时,聚焦“保健品推销”“冒充亲友借钱”等高发骗局,总结“遇事先与家人沟通”“不轻易转账”的核心原则。团队还准备了反诈主题的歌曲演唱与小品表演,将防诈要点融入轻松的文艺形式中,帮助老人们加深记忆。活动尾声,队员们一对一帮助老人解答存款、理财等实际疑问,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贴心协助,让专业服务延伸到细节处。


“本次实践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专业知识的价值实现,关键在于转化为群众能理解、愿接受的表达形式。” 团队成员在总结中如是写道。活动期间,针对不识字的老人,队员逐字逐句宣读问卷内容;遇到行动不便的村民,便耐心陪同完成信息填写 —— 这些细节具象化了 “服务” 的本质:它并非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基于对方需求的共情式回应。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完成了金融安全知识的基层普及,更让团队直观触摸到基层群众的真实诉求。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实践经验与问卷反馈数据,推动金融安全守护从“一次性活动”向“常态化服务”延伸,让专业力量真正扎根基层、惠及民生。(攥稿:陈敏;编辑:季园园;审核: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