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淮河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感悟淮河流域的民俗风情,运用新媒体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传承与宣扬,提高当代青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感,7月5日至9日,经济与管理学院财务管理学生党支部组建“汲汲知新语 眷眷思非遗”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实地探寻蚌埠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非遗文化场所,探寻文化底蕴
为探寻蚌埠非遗文化底蕴,实践团首先参观了蚌埠市博物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非遗手工糖画展演点等地,深入了解淮河流域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保护发展现状。实践团通过走访工作人员,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态形式传承的文化遗产,主要靠非遗传承人代代相传,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和传递者。“馆内的展品和介绍让我直观的感受到了蚌埠非遗的特色与多样化,他们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符号,作为新时代青年,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的时代责任。”实践团成员胡玉倩在参观蚌埠市博物馆后有了更深的感悟。
对话非遗传承人,感受非遗技艺
为深入了解蚌埠特色非遗技艺,实践团走访了老淮滨、白根柱、雪园小吃及余家皮影戏的工作人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深入了解非遗美食、余家皮影戏等淮河流域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特色技艺与传承困境。
实践团前往蚌埠老淮滨、白根柱非遗瓜子与雪园小吃店,深入体会了蚌埠丰富的传统饮食文化,通过采访工作人员,了解到蚌埠的非遗小吃的独特制作技艺与特色,并品尝了特色小吃。白根柱非遗瓜子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到,“白根柱采用‘三清三炒’传统特色手法,跨越两个世纪始终坚持本心,三代人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情”。实践团成员王梦表示“每一道非遗美食的背后,都藏着一段匠心故事,勾勒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蚌埠余家皮影戏在2008年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在唱腔上使用蚌埠本地方言,拖腔委婉悠扬,地域鲜明,独树一帜。在余家皮影戏演出后台,实践团采访了蚌埠余家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余家坤。余家坤向实践团全方位展示了皮影人的制作流程,并指出了当前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所有非遗文化都存在传承困难的问题,现在没人愿意学,最多当个兴趣爱好。”
借助新媒体技术,弘扬淮河文化
实践团队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蚌埠当地非遗文化传承与淮河文化传播的现状,感受到蚌埠非遗文化仍存在认知度较低的情况。
团队成员深入挖掘蚌埠地区非遗文化内涵,借助新媒体技术,通过拍摄视频、制作推文宣传等方式对蚌埠非遗文化、淮河文化进行宣传与弘扬,助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传承,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献青春力量。
非遗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更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髓。此次以探寻蚌埠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对蚌埠非遗文化以及淮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感受,领悟了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坚定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非遗发展保护的信念与信心。(撰稿:王梦;编辑:季园园;审核:杨晓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