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百年足迹,赓续红色基因--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发布者:jjx发布时间:2021-08-27浏览次数:348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颂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广大青年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和历史责任感,按照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和暑期三下乡实践工作安排,719日至22日,蚌埠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杨晓秋带领学生支部老师和学生代表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开展了以主题为“探寻百年足迹,赓续红色基因”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本次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主要采用拍视频和人物专访的形式,团队成员先后对脱贫攻坚时期优秀人物陈泽申、抗战时期老革命家王凤及其家属、抗美援朝时期老革命家徐海清、金寨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周玉梅进行了访谈,并参观了金寨县革命博物馆。

团队于719日下午专访了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20164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其家召开六级书记座谈会,对金寨县脱贫攻坚作出重要指示。陈泽申爷爷曾是村里重度贫困户,在精准帮扶下,由2015年全年收入不到3千到2017年总收入达3.3万元,实现了脱贫。陈泽申爷爷如今已经住进了村里建起的安置房,在医疗方面,生病有“351”政策,慢性病有“180”政策,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孙子在国家资助下已大学毕业,并在合肥就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陈泽申对中国共产党满怀感激。
    7
20日上午,团队专访了1947年入伍,30岁入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曾参加过渡江战役的96岁王凤奶奶。其丈夫李春华也是一名老红军,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被评为“革命烈士”。一直以来,夫妻二人一心向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部队入党,别人不干我要干,别人不会我要会。跟着共产党是一条正确的道路。”王奶奶的这句话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随后,团队采访了参加过抗美援朝,曾是中国志愿军五十军的一位通讯兵的88岁徐海清老人。1950年,当朝鲜战争爆发,16岁的徐老瞒着父母去参了军,是部队年纪最小的战士。但徐海清老人只为心中那份保国就是保家,保人民的坚定信念。回首过往,艰难困苦一幕幕浮现眼前,可是徐老没有丝毫后悔之意,他认为,国家能有现在的成就和辉煌,是与中国共产党密不可分的。歌词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其心中所想的。并希望年轻一辈的党员要始终向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去努力。在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中做好选择,发扬艰苦朴素的精神。

720日下午,团队到达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革命的峥嵘岁月。进入博物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金寨人民的寄语,总书记希望金寨人民“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馆内,讲解员细细讲述金寨的红色历史,如黄麻、立夏节、六霍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金寨人民不负所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发扬“忠诚、奉献、紧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以三个“十万”为突出标志,向党和人民献上了独特的英雄礼。

721日上午,团队采访了金寨县希望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周玉梅,她是1997年希望工程第一批救助的贫困学生,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浓厚的家乡情怀和爱心人士的激励使她在面对高薪工作,即使是上海户口也毅然回归。她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做更多的事,将公益精神延续下去。她主要是通过搭建平台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2008年起开始参与公益活动,她先后多次发起爱心助学活动,并建立爱心QQ群,加入爱心公益网站成为公益版主,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通过联系她进行爱心助学。她认为希望工程就像是黑暗中的一屡屡微落的光,应照到太阳没有照到的地方。

本次主题为“探寻百年足迹,赓续红色基因”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让团队成员充分了解了脱贫攻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大大增强的幸福感。更从红色故事中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和感受到老战士们艰苦奋斗、忠于革命的优良品质,更加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公益活动不仅仅是在精神层面进行帮助,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层面进行激励。(撰稿:金秋红;编辑:黄灿;审核:杨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