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死观生,珍爱生命------------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开展生命智慧与死亡教育调研

发布者:jjx发布时间:2018-04-05浏览次数:252

 

为创新生命智慧与死亡教育方式,现场感受病人对生命的渴望对人生的留恋,201843日下午,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王法进老师带领万大伟、王佳静两名学生前往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访谈肿瘤外科主任许培权教授,调研临危病人的临终关怀、生命智慧及死亡教育开展情况。 
  
人人都知道死亡是必然的,是迟早的事,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但很多人都闭口不谈,尤其是没有宗教信仰的多数中国人最忌讳谈论死亡,认为不吉利,觉得现在活得好好的,谈什么死呢?或者认为死亡离我还很遥远,到时候自然而然,好像想得挺明白。于是死亡教育在中国大陆几乎是空白。白岩松说,中国的死亡教育停在小学生水平。

 

人真正到了年老,疾病,尤其是绝症的时候,那种恐惧、绝望、拒绝的心情冷到骨髓,跌到万丈深渊!其实越回避越恐惧。接受教育,慢慢适应,获得性免疫。当一个病人治疗已经无济于事,如何安抚、缓解他们的忧虑、恐惧、孤独,帮助他们实现未了的心愿,开展人性化的、人道主义的人文关怀,有重要而紧迫的意义。

 

许教授表示大多数临危病人对死亡充满恐惧,得不到有效的临终关怀治疗,病人的心理变化一般为六阶段:恐惧怀疑阶段、否认侥幸阶段、愤怒发泄阶段、积极应对阶段、忧郁伤心阶段及平静接受阶段。但目前医疗水平仍受限制,临终关怀在多数医院都没有专门开展,医护人员对此还较为疏忽,缺乏主观动机与外在推动。此期间,病人不仅要被病痛折磨,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因此,开展临终关怀是非常有必要的。   
  
医生的眼里不仅要看到病,更要看到人,不仅治病,更要治人。
  
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镌刻着西方一位医生特鲁多的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久久地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
  
对于这句铭言,有人说它总括了医学之功,说明了医学做过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也有人说,它告诉人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还有人说,它向医生昭示了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目前,临终关怀在多数医院都没有专门开展,有的简单用了些医疗手段,所谓舒缓疗法。医生与护士在认知上、理念上没有深入探索,观念上不重视,缺乏主观动机与外在推动。      

 

生命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的;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唯一的。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一天天奔向死亡,不可回避,也不必回避。站在人生的终点看人生,由死观生,向死而生,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善待人生,过好这一生。

生命智慧与死亡教育任重道远!   (/王法进、万大伟)